2024年5月30日下午1:30-3:30,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沙龙活动顺利召开,此次活动是我校科研处推进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第四期。会议由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主持,主要嘉宾有来自知名高校、政府智库和企业的资深专家学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政治学系副系主任孟天广教授、中国科协—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彭丽红教授、中国电科网络空间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计宏亮研究员出席讨论。会议以学术研究、政策分析和产业发展的多元视角,以观点分享、沙龙讨论和听众互动的开放式研讨,吸引了来自学校各个学院的师生踊跃参与,讨论氛围热烈。
(戴长征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惠园特聘教授戴长征发表致辞。戴长征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与会的各位专家,而后邀请各位专家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希望各位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与会专家发表了深刻见解和前沿观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的演讲主题为“数字化、智能化与京津冀协同治理”。他首先指出,过去的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治理转型经历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深入探索分析大体量数据的快速高效的方法、将各种各样的机器学习运用到社会研究中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当前,数据壁垒阻碍了AI开发能力,数据确权也影响着政府的数据治理。在智能时代下,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推进需要明确政治逻辑的重要性,在三个地区之间建立牢固的产业互补和资源互补关系。
(孟广天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科协—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彭丽红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发展”。彭丽红教授表示,诸如大兴机场、北京副中心通州的建设,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决策。作为疏解北京经济功能的雄安新区,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在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国家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和民生政策振翅,都昭示着京津冀城市功能的新定位。针对三地之间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彭丽红教授提出几点建议:提升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围绕超算中心和智能化建设两个高地推动产业协同共同体;发挥离退休人员余热,在海内外引才聚才。
(彭丽红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电科网络空间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计宏亮研究员的演讲主题为“人工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他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的应用态势、影响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和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崔策这三方面做出重点阐释。计宏亮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它能通过“促进发散思维”、“挑战专业知识偏见”和“协助创意评估”等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基于此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国家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新型**制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注重人才建设和注意斗争策略选等政策建议。
(计宏亮研究员发表演讲)
各位专家的深刻且独特的见解引发了各位师生的热烈讨论,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专家们耐心解答并悉心指导,同学们收益颇丰。
(同学们认真思考)
会议最后,戴长征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感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之际,各位专家深入探究“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发表前沿观点、提出建设性意见,激发了思想碰撞和思维火花。其次,戴长征教授对在座师生加强新质生产力研究表示了热切的期待,希望与各位专家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京津冀协调发展议题,使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持久动能。